據悉,北斗全球系統最后一顆組網衛星已經運抵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計劃六月擇機發射。屆時,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全面完成星座部署,更好提供全球服務,北斗應用產業預計也將進一步擴大,初步統計2019年會超過3400億元,預計未來一段時間里每年會保持20%左右的增長。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 其中用戶段是北斗產業規模最大的部分,包括北斗兼容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的芯片、模塊、天線等基礎產品,以及終端產品、應用系統與應用服務等。
近期,36氪接觸到了一家北斗芯片公司「和芯星通」,是北京北斗星通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002151)旗下企業,以高性能衛星定位與多源融合核心算法、高集成度芯片研發為核心業務,曾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016年,公司獲得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大基金)的投資。
和芯星通的芯片研發圍繞北斗系統的應用展開,目前已經開發了10余款芯片,包括和芯星云、和芯蜂鳥、和芯火鳥等系列;芯片應用領域涵蓋車載、授時、智能駕駛、無人機、農機、測量測繪、地基增強系統等。
具體來說,和芯星通的主要產品包括全系統多頻多核高性能SoC芯片——和芯星云系列、導航型基帶芯片——和芯蜂鳥系列、以及基帶射頻一體化芯片——和芯火鳥等三個系列的產品。
其中,和芯星云系列主要面向無人機、無人駕駛、機械控制、行業授時等高精度場景,而和芯蜂鳥芯片則主打性價比,針對消費者的車載市場。和芯火鳥系列中的「UFirebird II」是和芯星通目前最新的一款北斗三號雙頻多系統高精度SoC芯片,采取22nm工藝、車規級設計,可以用于車載以及對功耗和尺寸要求更高的可穿戴產品以及其他物聯網智能終端產品當中。
“我們的芯片工藝逐步從90nm提升到22nm,從單基帶芯片發展到射頻基帶芯片一體化,尺寸不斷縮小的同時芯片性能也在不斷提升。”和芯星通總經理黃磊告訴36氪,“近年來,在國家北斗主管部門組織的產品比測中,和芯星通的芯片在三個項目中均獲得了冠軍,同時市場占有率排前兩位的無人機廠商都是我們的客戶,我們的北斗芯片已經覆蓋大部分國內車廠,在國內汽車前裝市場占有率第一。”
同時,黃磊還告訴36氪,和芯星通的目標之一是“盡可能將北斗系統的優勢給應用帶來的體驗最優化”。
相對于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北斗系統三種不同類型軌道混合星座的設計抗遮擋能力較強;同時,提供更多頻點的導航信號,能夠通過多頻信號組合使用等方式提高服務精度;此外北斗系統創新融合了導航與通信功能,提供精密單點定位、短報文通信和國際搜救等多種服務能力。
對于和芯星通來說,要將北斗系統的全部優勢發揮出來,不僅需要將芯片硬件做得體積更小、功耗更低、價格更低,還需要在定位、導航算法等軟件層面進行不斷改進。在團隊方面,和芯星通擁有完備的芯片設計、算法研發、產品設計、市場營銷團隊,“我們有整個SoC芯片鏈條各個環節的研發人才,核心算法團隊研究北斗系統以及其他系統的定位導航算法已有十余年的深厚經驗。”黃磊說。
目前傳感器技術越來越成熟、芯片工藝越來越先進,成本越來越低,這意味著更多大眾領域都可以使用多源融合、更高精度、更高可靠性的定位產品和服務。
“高精度定位的產業化將會逐漸成熟,此前高精度更多是在測量測繪領域應用,一年國內市場容量只有幾萬臺。而隨著AI、5G、大數據等快速發展,無人機、機器人、自動駕駛、物聯網等領域應用都在高速發展,這些領域將帶來百萬、千萬量級市場。”黃磊在接受36氪采訪時表示,而這些“新基建”相關領域的應用,將是和芯星通未來業務重點。
黃磊還提到,要更好為打開市場則需要做到“多源融合”,即將導航定位芯片和視覺傳感器、里程計、加速度計、陀螺儀、磁力計、氣壓計等多種傳感器的數據進行多源融合。“這是和芯星通技術發展方向之一 ,由此可以使北斗提供的位置服務無論是在林立的高樓中、樹蔭下,還是高架橋、隧道、停車場,甚至大型室內購物中心都將更加精準、可靠。”
北斗星通2019年年報顯示,和芯星通2019年營業收入2.4億元,較上年增長約34%,凈利潤3920.8萬元,同比約增長62%,而和芯星通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無人機、農機和測量測繪等高精度應用市場需求增長的影響。
“和芯星通始終瞄準北斗產業,面對的同樣是全球市場。”黃磊說,“我們的芯片能兼容所有主流衛星系統,定位能力和性價比都能與國外產品競爭,下一步我們要針對各類應用場景,提供更多衛星定位輔助增強的配套服務。這類服務我們也愿意與合作伙伴共建。”
值得關注的是,和芯星通正在研發另一款全系統全頻高精度定芯片「Nebulas-IV」,據介紹,該芯片采用22nm工藝射頻基帶一體化設計,可使高精度RTK定位模塊面積相較于前代縮小約減少84%,模塊功耗比前代削減67%。特別地,該芯片可單芯片實現片上RTK(載波相位差分技術)和PPP(精密單點定位)。據悉,該款芯片有望于2020年內面世。
原創文章,作者:汝晴。本文來源自公眾號36氪